成语网

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 > 网络新闻 > 正文

网络新闻

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

最近更新2025-02-23网络新闻1
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辛弃疾《太常引·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》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,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

辛弃疾

一轮秋影转金波,飞镜又重磨。把酒问姮娥:被白发、欺人奈何!

乘风好去,长空万里,直下看山河。斫去桂婆娑,人道是、清光更多。

注: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(1174),作者此时在建康(今南京)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。

1.作者在这首词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,展开了奇妙的想象。请作具体简要的分析。(4分)

2.词中有对“白发欺人”的感叹,有“俯瞰山河”“斫去桂树”的宏愿,请对其寓意作简要分析。(4分)

3.作者是如何通过浪漫主义手法抒写自己的情感的?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。

参考答案:

1.作者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,在诗中展开了奇妙的想像:以金波四射的转轮 比月之圆(1分),以重新磨光的飞镜喻月之新 ( 1分),更想到了举杯邀嫦娥,向她求救如何对付白发的欺侮(1分),还想到了乘风直上万里长空,俯看大好河山(1分),再飞奔月宫,砍去婆娑的桂树,让清光洒满人间(1分)。(比喻和想像各举两例,每个1分。)

2.作者感叹“白发欺人”,是抒发壮志未酬的忧 伤;(2分)俯看山河,表达了对故国家园的萦念;(1分)砍去桂树,寓有铲除一切黑暗势力的宏愿。(1分)

3.上片中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,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中的嫦娥,并大胆地对月发问,表达了内心的愤懑愁思,展示了一个有抱负、有才干而不被重 用的英雄的内心矛盾;下片作者大胆想像,利用一个神话传说,更直接、强烈地表现了词人的现实理想和为实现理想的坚强意志。(这首词是作者在自己力主抗金、反对妥协投降的主张得不到采纳,自己又得不到重用的情况下写的。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以寄托自己的理想和情怀。词中的“桂婆娑”应该指南宋朝廷内外的投降势力,也包括金人的势力)

二:

1.“把酒问姮娥:被白发欺人奈何!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?请简要概括。(4分)

2.“斫去桂婆娑,人道是清光更多。”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?请简要赏析。(4分)

参考答案

1.此句通过描写自己的行和言,①表达了作者因岁月流逝、功业无成而生的愁思与抑郁,②更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、壮志难酬的悲愤与痛苦。(每点2分)

2.运用了想象,象征(或比喻,托物言志)的手法。(2分)作者幻想飞入月宫,砍去枝叶婆娑的桂树,洒向人间的月光更多;形象、委婉地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,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。(2分)

译文:

(中秋佳节,和即将上任的好友吕叔潜饮酒对歌。)

.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