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网

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 > 五字成语 > 正文

五字成语

解脱之道

最近更新2024-08-01五字成语802
解脱之道解脱之道, 摆脱人生的苦难就必须出离尘世,出离尘世需要一定的方法和途径,于是释迦牟尼提出“八正道”作为成佛的法门。“八正道”即“四圣谛”中的“道谛”的基本内容,包括如下八个方面:

一、正见:正确的见解,了知佛说的四圣谛,具有佛教智慧。

二、正思:远离世间的分别执著,进行正确的符合佛教智慧的静思。

三、正语:远离一切戏论、妄语,不造口业。只有符合佛法的纯净无染的言论。

四、正业:远离一切恶行,遵守佛教戒律,不造恶业,只进行合乎佛教要求的行为、活动。

五、正命:正当的生活方式,在衣食住行方面严格遵守戒律规定,不谋求不正当的职业。

六、正精进:亦称“正方便”。精勤努力,进求不已,不断解脱,反对懈怠。明辨善恶邪正,自觉向善,不生昏沉。

七、正念:正确念想,记持佛法,念护正理。

八、正定:正确的禅定。澄心静虑,专注一境,我法俱寂,身心轻安。由此谛观世界,洞察人生,获得解脱。

部派佛教时期,上述“八正道”发展成为“三学”,即持戒、禅定、智慧。认为通过这三方面的修持可以得到解脱。大乘佛教又在八正道、三学的基础上发展而为六度,即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,其中布施、忍辱、精进是新加的。布施表明了大乘菩萨为救众生不入涅槃的牺牲精神,忍辱是自受诸苦、不报无道,以免冤冤相报,轮报无止,是通过自我牺牲消除后业的法门。精进则要求修行者勤奋修持,永不松懈,不怕一切艰难困苦,坚持到底。

佛教的解脱法门充满了戒除己欲、为善去恶、除邪布正的精神,因而伦理色彩非常浓厚。其规定从欲望的增减、行为的善恶、意志的进退、思想的染净 一直到精神的迷悟,由粗到细,从显至隐,要求越来越高。它不是一般的社会道德标准和思想准则,而是从宇宙的最高意义上由下至上对人进行一步一步的提升,从而使之达到道德上完全的净化、智慧上绝对的圆满,体质上纯粹的自在,因而在伦理上渗入了形而上学的超越的宗教的意义,是特殊的宗教伦理观。

将佛教的这种伦理思想与儒家进行比较是很有意思的。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内圣外王的圣人、先王,而达到圣人标准的方法也不过是学会仁义道德和纲常礼教,自觉维护专制统治而已。从止欲、爱生、慈悲、超越等方面来看,儒家的道德标准都比佛教的标准低。佛教追求的是作为个体的个人及所有人的自由、自在及一切众生之间、一切事物之间、人与物之间的完全的平等,是平等基础上的自在。儒家追求的则是克己复礼,以牺牲自我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,强调君与臣、父与子、夫与妻、上与下之间的等级关系。其所谓圣人,不过是自觉服从封建礼教的浸透着奴性意识的人格而已。因此,佛教的解脱之道丰富了中国伦理文化,也对宋明理学讲求“穷理尽性”的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。佛教伦理思想有助于中国伦理思想的发展。

观音说法台(浙江普陀山)

文殊说法台(山西五台山)